鞍师新闻
迎评促建·特色领航 | 马克思主义学院:评估淬炼强底色 ,马院领航显担当
编者按:
以评促建强根基,特色领航展新篇。在教育强国战略指引下,我校即将迎来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这是对学校办学质量的全面检验,更是推动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契机。为充分展现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成果及办学特色,即日起,官微正式推出“迎评促建·特色领航”专栏,全面展现我校专业建设、思政教育、教师教育、产教融合、创新创业等改革举措及成效。我们将以“聚焦特色、彰显优势、凝聚共识”为主线,回顾鞍师的育人之路,讲述鞍师人协同攻坚的成长故事,共同见证鞍师教育教学改革的坚实步伐和“争创一流”的奋进力量!
本期聚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前身依托于1959年成立的政教系,其后几经名称转换,2019年在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基础上改建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现设有教研室(以公共课程为单位)6个、政治教育系1个,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硕士点1个。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严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政治建院、教学立院、科研强院、特色兴院的理念,着力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
政治建院——彰显“姓马”本色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严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政治建院”理念,聚焦党建“五大工程”,即实施政治引领工程,把准学院办学方向;实施思想铸魂工程,筑牢立德育人根基;实施强基固本工程,夯实组织建设基础;实施先锋示范工程,发挥表率带动作用;实施品牌特色工程
,突出学科专业优势,切实推进学院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学院党组织先后获批省委教育工委高校系统集体先锋岗、市委教育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校先进直属党组织、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等多项荣誉称号。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精神会议
参观鞍山市廉洁文化艺术作品展主题党日活动
“寻红色足迹,忆峥嵘岁月”主题党史剧大赛圆满落幕
教学立院——永葆“言马”底色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最早可以追溯到1958年建校时期的政治专业,之后几经变迁于1983年开始招收专科生,199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15年学科教学(思政)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招生。2021年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2023年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秉承“思想至真、政治至善、教育至美”的教育理念,探索出“一体两翼”的专业培养模式,在突出政治底色的基础上,重点抓考研突出专业特色,抓技能训练突出师范特色。
抓考研突出专业特色。学院通过实施“卓越班”制度、“小论文”制度、成立考研工作部、考研“结对子”工程等各项措施,积极营造考研氛围,鼓励引导学生努力考研。近三年思政专业考研率逐年上升,屡创新高,2024年考研率为21%。
抓技能训练突出师范特色。学院实施以“三研三练”为核心的教学实践能力一体化改革,开展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成立“思政专业技能特训班”,夯实教师技能的基本功。积极参加国家和省级的各项教学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
2024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技能大赛
2024全国文华杯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教学技能测试,一等奖2人,二等奖1人
2024辽宁省同课异构大赛,一等奖1人,二等奖1人,优秀奖1人
2024辽宁省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二等奖1人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
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辽宁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基地、辽宁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特色联盟试点单位及鞍山市思政课教师培训基地,肩负着重要的思想铸魂使命。学院依托鞍山市博物馆、鞍钢博物馆、辽阳县大西沟村(全国文明示范村)等多个特色实践教学基地,构建起“理论+实践”的立体化教学网络。学院始终秉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抓课堂教学主阵地,创新打造“一主三延伸”思政教学模式。通过理论教学主课堂、实践延伸、文化浸润、社会服务四维联动,持续深化教学改革。特色品牌活动“一课一品”成效显著,大学生讲思政课、红色微电影创作、思政情景剧展演等创新形式,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思政育人新范式。近五年来,学院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培育省思政名师工作室1个、教学名师1人、骨干教师3人,获批省级一流课程1门,获全国高校微电影大赛二等奖、省思政课教学大赛一等奖等标志性成果,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钢都方案”。
思政课堂主阵地-教师获奖
王喜国老师斩获辽宁省思政课大赛一等奖,并被辽宁省教育厅授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荣誉称号。实现近5年来我校省级思政课教学大赛一等奖零的突破
思政课堂实践教学-学生获奖
第八届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二等奖
科研强院——磨砺“学马”成色
近五年来,学院获批各级科研项目70余项,其中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项,实现了我校在该项目上零的突破,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6项;发表教学和科研论文80余篇,其中CSSCI 1区《光明日报》3篇、《求是》杂志1篇、CSSCI 2区2篇、CSSCI3区1篇、CSSCI 4区12篇,中文核心期刊12篇,《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1篇;出版学术著作11部,荣获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奖二等奖1项;市级以上资政建议4项。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作专题讲座6次;教师参加各种科研培训、学术研讨会60余人次。
邱利见老师获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实现我校在该项目上零的突破
代表性论文成果
代表性科研项目成果
代表性学术著作成果
特色兴院——淬炼“用马”特色
(一)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高地
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辽宁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这一高端智库平台,深度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社会服务职能。通过打造“学术研究-理论阐释-实践转化”的全链条育人体系,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区域发展需求同频共振,构建起具有辐射效应的理论研究和宣传高地。组建由骨干教师力量构成的“鞍师理论宣讲团”。累计举办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等专题宣讲17场,构建起覆盖“校园-社区-社会”的立体化理论宣讲矩阵,直接受众逾万人次。现马克思主义学院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的智库型学院,构建起“教研相长、知行合一”的新型发展模式。
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畅院长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主题宣讲
(二)全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
学院充分依托辽宁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特色试点联盟和鞍山市思政课教师培训基地两大平台优势,创新构建“纵向贯通学段衔接、横向联动资源共享”的立体化育人机制。通过“三个维度”协同发力:一是强化阵地建设,成功举办鞍山市思政课教师培训基地揭牌仪式暨专题研修班,同步开展高中思政课教学观摩与学术研讨活动,形成“理论研习-实践观摩-交流互鉴”的闭环培养体系;二是深化校地合作,与鞍山市立山区教育局率先签订思政育人协同共建协议,构建“教育局-学院-中小学”三方联动机制;三是夯实教学根基,建立常态化集体备课制度,通过跨学段教学设计、学情联合分析等举措,切实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在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实践活动等方面实现有机衔接,形成螺旋上升的育人效能,为区域思政一体化建设贡献创新范式。
鞍山市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试点联盟启动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思政课一体化创新实践理论研讨会
全市思政课骨干教师线上培训
鞍山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观摩及研讨会
王柏涵老师在鞍山第八中学做爱国主义专题讲座
王玮老师担任立山区中小学讲演比赛评委